大数据,为经济欠发达的贵州提供了许多弯道取直的机会。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贵州公安近些年抓住国家在该省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契机,通过深入挖掘数据价值,加快警务机制内生性变革,在大数据建设和应用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社区打造智慧门禁,老人两天不出门就电话回访
在贵阳观山湖区的世纪城龙福苑小区,记者碰见的杨阿姨讲了一件奇事:上个月她到杭州学习,刚离家几天之后突然接到了辖区民警打来的电话,询问她现在是否在家、有无困难,“我心脑血管不好,他们常常担心我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可是民警是怎么知道杨阿姨出门了?
这要归功于在这个社区推行的“智慧门禁”。这是一个依托在物业数字化门禁基础上开发的系统,社区民警可以利用预警功能,对特定对象进行帮扶管控。“针对空巢老人等重点帮扶人员设定‘123’预警规则,即‘1天未开门,启动预警。2天未开门,电话回访。3天未开门,上门询问帮扶’。”社区民警介绍。
一个“智能门禁”系统,社区就可以利用大数据搭建起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平台,解决了该区近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大量人员不断涌入所造成的“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控制不住、管得不好”的痛点和难点。
这样接地气的功能,只是贵州“多彩警务云”上的应用之一。
“基层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组件化’开发相应的应用,这源于贵州公安背后有一套统一的顶层设计。”贵州省公安厅副厅长王瑛玮介绍,其背靠贵州打造出全国首个省级数据云服务平台——云上贵州,在公安大数据上形成涵盖业务、数据、应用等7个架构体系的贵州公安信息化顶层设计,并集约建设了全省公安数据中心,实现了全省软硬件和数据资源全面共享,形成全省“一片云”。
“弯道取直,贵州公安在大数据发展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王瑛玮说。
高科技保护自然村寨,APP远程监控用电安全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西江千户苗寨,那些保留完整苗族文化生态的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千百年来一直有一个天敌——火灾。苗寨的木质吊脚楼建筑,过去防火依赖大量人力观察瞭望、鸣锣喊寨,可今天这里的消防却请来了大数据的“帮手”。
记者在苗寨里看到,这里家家户户都在总进线处安装了灭弧型电器保护装置。
“这是我们农村电气火灾监控平台的感知模块,可以将用电数据实时传送给大数据中心,并在短路或过载时提供安全保护。”雷山县公安局西江派出所教导员杨启明点开他手机上一款名为“电丁丁”的APP说,大数据的发展给苗寨消防带来了新思路,通过对采集用电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现在工作人员已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APP对农户电气安全状况进行远程监控和预警处置,及时发现和消除电气安全隐患。
向科技要警力,这是大数据给贵州公安带来的一个大变化。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当地农村的偷牛盗马犯罪群众反映强烈,而在崇山峻岭中打击此类犯罪成本太大。为此,当地试点为926户农户家庭中经济价值高的2185头大牲畜安装“耳环”芯片,实现跟踪定位的数字化管理。试点之后,为群众追回被盗、走失耕牛96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万元。目前,该州的兴义市已全面铺开,为全市3.85万头大牲畜戴上了“耳环”。
如果说大数据在对付偷盗犯罪上不过是小试牛刀,那么在该省2016年10、11月为期两个月的大数据追逃行动中,贵州全省抓获各类存量逃犯1254名,逃犯存量数下降30.12%,一些县市多年追捕未果的命案逃犯存量“清零”。
卫星定位民警上岗签到,执法偏差系统自动提醒
贵州省公安厅交管局的大厅里,民警在其手机上为记者打开了日常工作使用的APP,发现在这里面可以查看所有异常执法行为的预警信息。而在贵阳市,更是用“数据铁笼”这样形象的名字,来称呼此类对交警执法行为的数据化监督。
谷正刚是贵阳交警支队的一名民警,每次上岗前他都要打开执法记录仪和手机,进入移动查岗系统,借助卫星定位上岗签到,数据信息则同步上传。谷正刚此前收到过一次警告短信,他至今都保留着,“每次执勤执法,只要出现偏差,系统都会自动提醒,让我执法必须规范。”
交警单兵执法、移动执法,其每一个执法行为都会影响执法效果,“必须要通过精准的监督来实现执法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贵州省公安厅交管局副局长范军说。
贵阳市公安局通过大数据自动生成,强化过程考核、实时考核,让民警的工作处处留痕、全网展示;运用大数据手段作出分析判断、风险提示,使干预插手全程记录、违规操作自动报警,实现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痕迹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警务效能。
运用大数据编制制约权力的笼子,这不仅仅只应用于交管部门。事实上,贵州通过涵盖刑侦、治安、监所、出入境、交管等188个业务监测点,实现了实时抓取分析执法数据,对民警“不作为”全记录,对“乱作为”零容忍。2016年以来,全省共先后发现异常点62类9862个,涉及案事件4756件。